“越是处于行业低谷期,企业越应苦炼内功,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以危机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这是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对钢铁企业的期许。
当前,国家层面格外的重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并将其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这项重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倒逼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装备升级,市场优胜劣汰步伐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力差距愈发明显。
在近日于线(第十三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刘炳江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钢铁行业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同心并力,坚定不移继续做好超低排放改造,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基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指出,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既是行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也是企业奠定生存基础、赢得市场之间的竞争、谋划长远发展的具体抓手。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果显著,特别是在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刘炳江看来,这些成绩大多数表现在“四个促进”:一是促进行业整体水准不断提升;二是促进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扩大环保产业规模;三是促进运输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四是促进钢铁产能集中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则给出了具体数据。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统计,截至7月底,全国共251家企业、6.81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现已累计有29家企业1.68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按程序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方网站公示。22家企业完成部分环节改造(有组织、无组织或清洁运输)并在钢协网站公示。
此外,范铁军表示,钢铁企业积极探索尝试,持续提升厂区环境。有更多的钢企正在加入打造成国家级景区的行列之中。目前,邢台德龙、鑫达钢铁、福建三钢、龙门钢铁等多家钢铁企业均建成国家级钢铁工业旅游景区。
“钢铁企业付出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资金,在有组织、无组织、清洁运输、监测监控等方面做全面升级改造,涌现出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极大改变了全社会对钢铁企业的认识。”刘炳江说。
虽然当前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何文波强调,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仍需应对市场形势严峻、污染物排放要求更高、节能降耗进入发展瓶颈期、低碳转型面临多重任务目标等诸多挑战和困难。
当前,整个钢铁行业开工率显著下降,2015年钢铁行业冰冻期“三减一停”(减产减员减薪、停产)现象再度出现。范铁军表示,随着钢铁企业加大检修和停产力度,长流程和短流程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短流程电炉炼钢企业降幅尤为明显。7月上旬,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78.5%,85家全废钢电炉钢厂平均开工率仅42.4%,
此外,整个钢铁行业的亏损也在不断加深。据统计局数据,1~6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利润826亿元,同比下降68.7%;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10亿元,同比增长442.4%。
钢铁不单纯是消费品,也是很多行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如何走出低碳新征程?
“市场压力下,会促进环境技术和工程的行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促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变危为机。”何文波分析称,钢铁企业要通过评估,实现对技术方案和工程进度的整体优化;政府要逐步优化政策导向,强化奖优罚劣,促成优胜劣汰。“两促进”是市场冲击可能带来的正面效果,“两优化”(优化实施方案、优化政策导向)是实现和强化这种效果的必要措施。
针对中国钢铁行业怎么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发展、高质量完成低碳转型任务,何文波提出六个着力点:一是优化调整产业体系;二是坚定不移推动超低排放改造;三是格外的重视节能降碳;四是规划引领低碳转型;五是积极谋划产业协同;六是充分用好智能管控。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指出,对于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应考虑生产制造端,还应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在钢铁行业推进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碳减排过程中,应聚焦治理做好规划和监管,充分做好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准备,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和碳资产管理上的水准,并热情参加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范铁军则表示,在绿色转型政策指引和下游用钢绿色化趋势倒逼下,特钢企业将快速推进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产品绿色设计,着力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逐渐向具有高性能、轻量化、长寿命、近终型、耐腐蚀、耐磨、耐候、可循环等特性的绿色低碳产品转型。
此外,还要加大淘汰落后和装备升级,从炼铁工序这一根源上减污降碳。范铁军表示,炼钢工序落后装备与先进装备在生产效率、能源消耗、环保排放等方面存在比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装备升级,从源头上实现减污降碳。此外,还要积极探索非高炉炼铁、氢冶金等突破性低碳创新工艺,优化铁前工艺结构,实现炼铁工序“高效、优质、低耗、环保”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