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月24日消息(记者刘畅司晨)1月24日上午,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胜利闭幕。回顾今年安徽两会,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代表委员的交流讨论中,有一个热词高频出现,那就是新质生产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学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今年,安徽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新点子”。
翻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安徽原始创新成果令人瞩目。“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安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去年我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省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正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作为一名科技工作人员,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安徽省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徐铜文感慨。
在安徽省政协委员兰斌看来,未来,安徽应继续坚持前沿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在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全力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对促成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诞生在安徽意义重大。”兰斌表示。
安徽省人大代表、当涂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周冰则从法治专业角度,提出了推动原始创新的建议。她表示,提升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对于我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
“面对这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应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科技法治保障,如探索制定数据流通和共享的地方性法规,保障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安全与流通;优化创新生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创新高地。”周冰表示。
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2025年,安徽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安徽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育才表示,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以优势领域为突破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安徽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力。”王育才表示,安徽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核能聚变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应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协同创新功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为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创新动力。
在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于振中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速转化,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他认为,从研发到市场的过渡,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成功的转化依赖于多方协作,包括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
“如何建立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及时纠错的环境,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省人大代表,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坦言,未来产业的发展伴随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失败和错误。
他建议,安徽可在“十五五”规划中应考虑健全对新质生产力主导产业的“容错纠错机制”,突出耐心资本的支撑导向,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科研界、产业界、法律界……今年的安徽两会期间,许多来自不相同的领域不同界别的代表委员们,都聚焦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自身的专业方面出发,建言献策,出谋划策。2025年,安徽将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