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现场开展教学活动。
2024年10月16日南水北调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竹山主题日”专场活动,现场签订农产品产销协议。
2019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左四)参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HUAT车队。
2023年7月15日,丹江口市举行守水护水动员大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等领导向丹江口市20个镇(办、处、区)“小水滴”守水志愿服务大队授旗。
2022年2月,在堰挂职干部在丹江口市参加交流活动,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向奔赴,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十年之约。南水北调中线亿立方米清水从十堰出发,满怀深情抵达首都北京;十年京堰干部人才智力协作,大批北京干部人才、院士专家汇聚十堰,点燃绿色低碳发展引擎,谱写了一曲水长情更长的对口协作佳话。
“在十堰工作的这些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希望广大毕业生也能来十堰闯出一片天地。”这是今年3月7日至9日,我市在北京举办巡回招聘活动期间,北京大学在堰工作校友代表、汉江师范学院三级教授林立现场分享的个人体会。
近3年来,我市累计引进北京高校优秀毕业生1600余人前来就业创业,为十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了招才引才,我市从薪酬待遇、人才津贴、住房安居、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心系十堰人民,格外的重视水源区保护和发展,聚焦“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精心谋划部署,拓宽协作领域,建立长效机制,构建高频互动、高效务实的协作格局,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作,累计援助资金22.5亿元、帮扶项目582个。
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赋予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主要领导多次莅堰调研,指导对口协作。
十堰市委、市政府抢抓对口协作重大历史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京堰两地10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协作、对口帮扶关系,深化保水护水、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智力协作共建。
京堰两地组织部门主动对接联系,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协作,充分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京堰对口协作走深走实。
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从事专用设备制造为主的企业,早在2017年时,公司遇到“高强度钢板冲压回弹”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及时伸出援手,在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帮助技术攻关。之后,该公司分别与钟志华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接连攻克技术难题,累计拥有专利36项,企业产值从500万元增长到过亿元。
京堰干部人才智力协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立足自身所能、十堰所需、未来所向,充分的发挥人才智力资源富集优势,集聚优秀干部、高品质人才、优质项目、前沿科技倾情帮扶十堰。以上正是该项工作的生动实践。
坚持高标准选派干部挂职。北京市先后选派9批次95名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来堰担任市县领导班子成员。挂职干部充分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推进政务协作、商务合作、生态环保、招才引智、项目对接、宣传推介等方面献智出力。十堰亦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在工作上全力支持、生活上关心关爱、思想上激励引导,为挂职干部发挥作用、干事创业、成长进步搭建了宽广舞台。
坚持高层次组织人才交流。十年来,京堰携手举办8批次“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3批次院士专家休假活动,北京院士98人次、专家279人次来堰考察交流、献智献策,13名院士被聘为“十堰市科学顾问”,90名专家被聘为“十堰市特聘专家”,“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慢慢的变成了京堰对口协作的亮丽名片。北京市委党校和十堰市委签署共建协议,湖北十堰干部学院和北京昌平、丰台、顺义、海淀、朝阳5个区委党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不断拓展合作广度深度,推动两地协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高水平建设科创平台。建成“清华大学(车辆国重)—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商用车智能驾驶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鄂西北环境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中国工程院全力支持下,建成湖北省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启了将国家高端智库先进理念和学术成果与地方需求深度结合的实践;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医药院士十堰工作站、中国针灸协会十堰专家工作站等1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十堰。
北京挂职干部积极争取环保项目支持,北京市先后投入协作资金9.67亿元,开展46个生态环境整改治理项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指导下,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中国林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兆山指导丹江口市兴源生橄榄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十堰发展油橄榄9.8万亩,带动10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一项项成果彰显的正是十年京堰干部人才智力协作产生的效应。十年间,北京干部人才智力成果在十堰转化落地,为十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力以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我市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河净”保“大河清”;全市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万亩;全域建设“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AI等手段,完善水质监测保护体系。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北京十堰节水爱水护水志愿服务联盟,带动更多志愿者守水护水节水。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凝心聚力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北京挂职干部和院士专家为十堰464家单位解决技术难题789个,培育“高精尖”人才6000余人,助推十堰产业向新向绿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帮助十堰亚新汽车公司研发“无泵自循环蒸发冷却系统”,助公司年新增产值6000万元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在十堰成立中药材“科技小院”,引领十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北冰洋、忠和酒业等北京有名的公司投资十堰,形成“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水产业集群。
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北京挂职干部和院士专家积极牵线搭桥,服务基层一线个“生态家园”“美丽乡村”民生示范项目,支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在京举办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近百种高品质的产品推介进京。助推教育医疗领域协作,促成两地14所高校、181所中小学校结对共建;组织京堰两地46家医疗卫生单位“手拉手”,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技术合作,加快两地医保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就医直接结算报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这是今年8月13日,习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中的称赞,这份成果也凝聚了北京十堰对口协作的成效。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为新的起点,以习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京堰两地将继续携手同心,奋发进取,久久为功,推动对口协作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共同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