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也强调了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呼吁坚定不移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共同致力于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光明未来。
同时,随着网络的快速的提升,社会化媒体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大学生这样的高文化程度群体而言。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交和信息获取渠道,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社交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数字时代,社会化媒体的积极影响正在凸显。
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机会。通过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科研成果和学习资料,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各种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和学术组织也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发布公开课、学术讲座和科研讨论,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社会化媒体上的学习群组和论坛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帮他们在相互讨论中解决学术问题,提高学习效果。此外,社会化媒体还提供了大量的职业发展信息和实习机会,帮助大学生了解行业动态,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就业竞争力。
社会化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通过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和心情,获得来自亲友的情感支持和鼓励。社交媒体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空间,使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此外,社会化媒体上的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区使得大学生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展社交圈子,丰富人际关系网络。这种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情感交流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来自社交网络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尽管社会化媒体在信息获取、学术交流和情感支持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一些新的挑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对于正在经历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的大学生而言,这些挑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高频使用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成瘾行为和时间管理问题。许多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浏览、点赞和评论,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依赖。这种沉迷不仅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和生活效率,还可能会引起学业成绩下降、生活规律被打乱。一些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会化媒体可能与注意力缺陷、认知能力变弱和决策能力减弱有关。长期的社会化媒体成瘾行为还可能会引起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在面临学业压力和考试复习期间,社会化媒体的干扰会加剧他们的焦虑感,影响心理健康。此外,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和一直更新的内容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症,无法专注于现实中的任务和目标。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社交比较和自尊问题。在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常常看到他人分享的精心修饰的生活片段,如旅游照片、学业成就和社交活动,这一些内容常常给人一种虚幻的完美生活的错觉。与他人进行不现实的比较,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觉得自身的生活不如他人精彩,进而导致自尊心下降和不积极的情绪积累。这种现象在社会化媒体上被称为“社交比较”,是一种都会存在的心理现象。社交比较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稳定,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孤独感。此外,社会化媒体上都会存在的“点赞文化”和“粉丝数量”评价体系,使得一些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在线形象和社会认可度,为了获得更加多的赞和关注,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甚至丧失自我。这种外部认可的追求轻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增大,进一步损害心理健康。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也轻易造成大学生陷入信息泡泡和意识形态的深度困境。在社会化媒体上,个人往往会被推荐算法限制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和内容中,形成所谓的信息泡泡。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接触到不同观点和信息源自,缺乏全面的信息把握和思维碰撞,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和偏见。而且,一些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谣言和不实信息,这一些信息可能误导大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尤其是在重大社会事件或政治话题上,社会化媒体上的谣言和偏见信息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社会化媒体的信息泡泡和意识形态问题不仅可能加剧大学生的认知偏见,还可能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带来一系列挑战,但通过制定有效的防范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化媒体的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重视培养健康的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观念,认识到社会化媒体虽然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他们应该合理规划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间,避免沉迷于社会化媒体而忽视学习和生活。可以制定自己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规则,例如限制每天使用的时间和频次,设定特定的社会化媒体禁用时间段,以确保自己的社会化媒体使用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业。此外,大学生还能够最终靠设定提醒功能、使用社会化媒体管理应用程序等方式,帮助自身控制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增强信息辨析能力和心理抵抗力。面对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大学生应该增强信息辨析能力,学会甄别真伪,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媒体素养课程、参加相关讲座和研讨会,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水平,学会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获取有益信息。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增强心理抵抗力,不受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信息影响。他们能够最终靠培养积极的心态、参加心理健康培训课程、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等方式,增强自己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
然后,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支持网络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社团组织和志愿者活动,扩展社交圈子,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来自亲友的情感支持和帮助。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平台,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再者,培养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是预防社交媒体消极影响的关键。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需求,学会有效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情绪日志记录、放松训练等方法,提升个人的情绪认知水平,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学习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有效方法,如积极应对、寻求支持、调整心态等,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
最后,倡导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交文化是预防社会化媒体消极影响的长期举措。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社会化媒体的认知水平和防范意识。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自律,提高内容审核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减少虚假信息和负面内容的传播。同时,倡导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正能量、实用信息和真实生活,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共同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背景下,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范策略,对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增强信息辨析能力和心理抵抗力、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支持网络、培养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倡导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交文化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些防范策略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意识,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一起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作者:张竹云、玉珏莹,中南民族大学。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高校学生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HDHSZZX202207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